纯水是指通过物理、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水中杂质、离子、有机物和微生物,使其电导率≤10μS/cm(一级纯水)甚至达到 0.055μS/cm(超纯水)的水体。其核心技术需求包括:
-
高纯度需求:满足电子芯片(需电阻率≥18MΩ・cm)、生物医药(内毒素 < 0.25EU/mL)等领域的严苛标准。
-
稳定性需求:确保水质长期稳定,避免二次污染。
-
可持续需求:降低能耗(如反渗透吨水耗电 1.5-3kWh)、减少化学药剂使用。
1. 膜分离技术
-
反渗透(RO)
-
原理:利用半透膜(孔径 0.0001-0.001μm)在压力(1.5-10MPa)下使溶剂与溶质分离。
-
性能:脱盐率 > 99%,有机物去除率 > 90%,细菌截留率 > 99.99%。
-
应用:海水淡化(全球产能超 1 亿 m³/ 日)、电子级超纯水制备。
-
挑战:膜污染(需定期化学清洗)、浓水排放(产水率 50-75%)。
-
超滤(UF)与微滤(MF)
-
特点:UF(孔径 0.01-0.1μm)去除胶体、大分子有机物;MF(0.1-10μm)拦截悬浮物和微生物。
-
组合工艺:UF 作为 RO 预处理,可延长膜寿命 30% 以上。
-
案例:杭州某制药厂采用 UF+RO 工艺,使 TOC(总有机碳)从 5mg/L 降至 0.1mg/L。
2. 离子交换技术
-
传统离子交换(IX)
-
原理:通过阳离子树脂(如 H⁺型)和阴离子树脂(如 OH⁻型)置换水中离子。
-
优势:可深度脱盐(电导率 < 1μS/cm),适用于高硬度水软化。
-
局限:树脂需酸碱再生(产生大量废酸碱液),无法去除有机物。
-
电去离子(EDI)
-
创新:将电渗析与离子交换结合,利用电场驱动离子迁移,同时通过水电离产生 H⁺/OH⁻再生树脂。
-
性能:产水电阻率达 15-18MΩ・cm,无需化学再生,能耗比 IX 降低 40%。
-
应用:半导体行业超纯水制备(全球装机量年增长 12%)。
3. 高级氧化技术(AOPs)
-
臭氧氧化(O₃)
-
作用:分解难降解有机物(如农药残留),灭活病毒(如脊髓灰质炎病毒)。
-
协同工艺:O₃+UV 可提升 TOC 去除率至 95%,并减少臭氧投加量 50%。
-
过氧化氢 - 紫外联合(H₂O₂/UV)
-
原理:紫外光激发 H₂O₂产生羟基自由基(・OH),氧化分解有机物。
-
数据:处理含苯系物废水时,COD 从 1000mg/L 降至 50mg/L,能耗约 0.8kWh/m³。
4. 生物处理技术
-
生物活性炭(BAC)
-
工艺:活性炭吸附与微生物降解协同作用,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(如 THMs 前驱体)。
-
案例:荷兰阿姆斯特丹水处理厂采用 BAC 工艺,使三卤甲烷生成势降低 70%。
-
膜生物反应器(MBR)
-
特点:结合膜分离与活性污泥法,产水浊度 < 0.1NTU,可直接作为 RO 进水。
-
应用:新加坡新生水项目中,MBR+RO+UV 工艺将污水转化为饮用水。
1. 典型组合工艺
水质目标
|
推荐工艺路线
|
处理效率
|
工业纯水(电导率 < 10μS/cm)
|
多介质过滤 + RO + 混床
|
脱盐率 > 99.5%
|
超纯水(电阻率 > 18MΩ・cm)
|
超滤 + RO+EDI + 终端抛光混床
|
总有机碳 < 5ppb
|
高有机物废水处理
|
水解酸化 + MBR + 臭氧氧化
|
COD 去除率 > 98%
|
2. 新兴技术突破
-
膜蒸馏(MD)
-
利用疏水微孔膜两侧蒸汽压差分离水,可处理高盐废水(TDS>200,000mg/L),能耗比 RO 低 30%。
-
应用:海上钻井平台废水零排放。
-
电容去离子(CDI)
-
通过电极吸附水中离子,能耗 0.5-1.5kWh/m³,适合低浓度盐水脱盐(如地下水除硝酸盐)。
-
光催化氧化(TiO₂/UV)
-
纳米 TiO₂在紫外光下产生活性氧物种,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如 PFOA),矿化率可达 85%。
1. 主要应用场景
-
电子行业:集成电路清洗需超纯水(金属离子 < 1ppb),采用 RO+EDI + 超滤 + 紫外工艺。
-
生物医药:注射用水需内毒素 < 0.25EU/mL,工艺为双级 RO + 巴氏消毒。
-
食品饮料:瓶 / 罐装水要求菌落总数 < 10CFU/mL,采用 UF + 臭氧 + 紫外线组合。
-
实验室:分析用水需电阻率≥18.2MΩ・cm,通过 RO + 离子交换 + 终端过滤实现。
2. 技术选择矩阵
水质参数
|
关键技术
|
监测指标
|
总溶解固体(TDS)
|
RO、离子交换
|
电导率、电阻率
|
有机物
|
活性炭吸附、AOPs
|
TOC、UV₂₅₄吸光度
|
微生物
|
超滤、紫外线、臭氧
|
菌落总数、内毒素
|
重金属
|
离子交换、反渗透
|
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(ICP-MS)
|
1. 现存技术瓶颈
-
膜污染控制:RO 膜每年因污染导致通量下降 15-30%,需开发抗污染膜材料(如石墨烯改性膜)。
-
高盐废水处理:传统技术难以处理 TDS>50,000mg/L 的废水,需集成膜蒸馏与结晶技术。
-
能耗优化:超纯水系统吨水耗电达 5-8kWh,需通过能量回收装置(如压力交换器)降低成本。
2. 技术发展方向
-
智能化监控:基于 AI 的膜污染预测系统(准确率 > 90%),实时调整清洗周期。
-
低碳工艺:太阳能驱动 RO 系统(沙特某项目太阳能贡献率达 60%),减少碳排放。
-
资源化利用:浓水提盐(如氯化钠纯度 > 99%),实现废水零排放。
3. 标准化与政策支持
-
国际标准:ISO 3696(实验室用水)、ASTM D5127(电子级水)。
-
中国实践:《电子级水》(GB/T 11446.1-2013)规定五个等级水质指标。
纯水处理技术正朝着高效化、智能化、低碳化方向发展,建议:
-
分质供水策略:根据水质需求选择经济适用工艺,避免过度处理。
-
全生命周期管理:从设计、运行到退役,注重膜组件等耗材的回收再生。
-
应急技术储备:开发模块化纯水设备(如车载式 RO 装置),应对地震等突发污染事件。
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,可在保障水质安全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,为全球水危机提供解决方案。